水产抗生素常见使用误区分析

发表时间:2025-03-13 10:57

随着养殖水平的逐渐提高,水产病害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发性的发展趋势,合理用药、科学防治是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内服药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分为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和中兽药。目前广大养殖者在内服药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常因错误或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发生药害。下面对水产内服药的常见误区作简单介绍。

一、盲目用药

很多养殖户发现自己养殖的水产动物发病并出现死亡时,第一反应不是确定病因或者仅仅简单的观察表征,便到药店购买自己认为或者听过的最有效的药物,一旦23天未见效果就换种药物或加大用量,如此反复。比如近些年新出现的黑斑蛙脑膜炎、黄颡鱼方块烂身等,由于是新出现的疾病,很多养殖户为了能尽快治好,各种药物合规的不合规的,正方偏方全用上了,花费了较大的代价,但由于没有对症下药,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对患病动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诊断,有条件的要分离病原菌,通过药敏实验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

二、用药疗程不足

通常水产动物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养殖户开始用药时往往是在前驱期或者发展期,药物通过自身的药理作用可以加速这一过程,但不是改变了这个规律,许多养殖户在用药23天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或死亡量加大时,便认为药物无用,停止用药或者更换其它药物,这样不仅由于未对症用药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对今后的病害防治造成长期影响。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结合病情发展阶段和药物在机体内代谢的特点,达到用药疗程使疾病完全治愈并巩固后再停药。

三、滥用药物

在实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同一种病害使用同一种药物,为什么这一次的使用效果比上一次差得多?究其原因在于病原菌产生了耐药性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同一种药物使用次数过多、使用原粉、内服药外用等。

在实际用药过程中除了不做抗生素外用,使用原粉等违法行为之外,建议将有效的药物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菌过快的产生耐药性。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对应症状、注意事项等都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药物的复配来增加抗菌谱,增强疗效,如常用的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等,但是不建议复配三种以上的药物。在目前的水产养殖模式中,水产动物摄入过多营养,肝肾等内脏负荷大,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需要搭配保肝利胆的中药。

四、使用不合规不合法药物

水产养殖品种多,疾病多,但是目前渔药板块在整个动保领域中相对原始,药物研发十分落后,可用的国标抗生素种类不多,这就导致了部分养殖户一旦使用国标药效果不佳时,会盲目的跟风使用非国标药,甚至禁药。除了关注药品最基本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外,也要选择信誉度高的大厂家,农业农业农村部实行的二维码可追溯系统也是选择药物时一个很好的参考指标。

五、用药不考虑时机

在治疗水产动物疾病时,选对了药物还要正确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发病的鱼通常摄食情况较差,因此在用药的前一天最好先停食一天,投喂当天也要合理减量,利用饥饿感增加摄食量,从而增加药物摄取量。

如果由于水质恶化或者寄生虫的原因导致摄食不旺,必须先改良水质,杀灭寄生虫。在将药物拌料时需谨防药物饲料在投喂过程中药物脱落,不仅浪费药物影响疗效,而且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不溶于水的药物最好在拌料过程中添加粘合剂,拌药后的饲料必须阴干,避免某些药物因光照失效。


©2019 名成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70087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