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见水产细菌病和真菌病及防治措施发表时间:2025-04-10 09:29 春季常发水产细菌病和真菌病主要有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和肠炎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如下: (一)水霉病 水霉病是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水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其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有性繁殖,形成白色絮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于鱼体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活动不便,体质下降,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 1.鱼塘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苗种放养时必须用3%-5%,食盐水或20mg/L高锰酸钾浸洗消毒。 4.治疗时用食盐与小苏打合剂400mg/L全塘泼洒;或亚甲基蓝1-3mg/L全塘泼洒,隔2天再泼洒1次,5天后再用0.2-0.3mg/L二溴海因泼洒1次。 (二)赤皮病 赤皮病是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中,当鱼体体表无伤时,无法感染鱼类,鱼体体表损伤后,通过损伤部位感染鱼类致其发病。鱼体被感染后可引起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间组织被破坏,形成扫帚状蛀鳍。病情严重时,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的地方往往有水霉寄生。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时用5-10mg/kg漂白粉浸泡30分钟左右。 3.治疗时用漂白粉lmg/kg全池泼洒或漂白粉食物挂蒌,同时投喂磺胺-6-甲氧嘧啶药饵,每50kg鱼第1天用药5g,第2-7天用药2.5g。 (三)竖鳞病 病原体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起像松球一样向外张开。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鳞囊内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使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有液状物从鳞囊中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病鱼腹腔肿大有腹水,有时鳍基部和皮肤表面还伴有充血,眼球突出。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治疗,持续几天就会死亡。主要流行于每年的4-6月。 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3.预防时,可全池泼洒,使水体中聚维酮碘(休药期500度日)浓度达0.1~0.2mg/L,每10天一次。治疗时,浓度可提升至0.2~0.5mg/L,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鱼类反应,每2~3天泼洒一次。 4.用磺胺间二甲氧嘧啶(休药期500度日)每1kg鱼每天给药100-200毫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7天。 (四)肠炎病 病原体为肠形点状气单胞菌。当水质环境变化,投喂变质饲料或不正常投饲时,易引起此病。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肠道内无食物,有淡黄色黏液,内壁糜烂。多发生于4—6月,1龄的草鱼易发生。 防治方法: 1.改善水体环境,保持水质良好。 2.加强饲料管理,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 3.治疗时可用0.3mg/L液氯每周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3‰大蒜素或氟苯尼考(休药期375日)及2‰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续投喂7天左右。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